浅谈山区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通江县文化馆龙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巴中市委李刚书记在全市讲话中指出: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实现文化强国,文化惠民,文化强市。
然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目前山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市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在文化产业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最终形成农村传统文化散失,农村文化失去有效载体。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催生着文化力量的壮大和蓬勃彰显,随着巴中进入“‘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加快两地两区——一中心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和谐繁荣的新巴中”的黄金时期,如何提高我县城镇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品位,让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中国梦”文化生活的幸福感和自豪感,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识要深化,心口要一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快文化建设确实有待各级组织进一步做到认识要深化、心口要一致。通江县49个乡镇,仅有31个乡镇配备了文化专干,还有一部分的乡镇文化专干缺编,靠已有乡镇干部兼任。目前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事四权均属乡镇管理,然而部分乡镇确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工作撒手不管,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升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
通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认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各级党政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切实担负起文化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政治责任,要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营造浓厚的文化工作氛围。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就是抓促进文化工作的大发展、大繁荣不仅要喊在口上,更重要地是落实在行动上。
二、队伍要健全、职能要到位。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通过对通江县文化部门、乡镇综合文化站走访、了解,城区直属文化单位的一批老文化工作者,一部分已退休,一部份优秀工作者已流动到省、市,目前更是专业人才匮乏,已出现严重的断层危机。具体表现在:一是机构改革的随意化。在十年之内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分了合、合了分,造成管理队伍人心思动不稳定。由此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开拓创新精神。二是乡镇文化站缺编严重。懂文化的专业人才进不来,即使有文化专干的乡镇,因权利下放到乡镇管理后,部分乡镇管理者不知怎样管。三是县级文化部门对乡镇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业务指导不力。四是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文化专干很心寒,许多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五是部分文化专干思想素质虽好,但业务能力差,对琴、棋、书、画、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了解很少,工作起来力不从心。六是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的力量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因此不敢、也不愿意开展工作。
综上所述,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实施科学的文化人才战略刻不容缓,我认为:首先要优化基层文化站人才结构。要根据我县文化行业自身的特点,要更新观念、创新机制,要坚持唯才是举,量才录用,真正把“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人才推到文化事业的第一线,使之真正成为文化战线上的“排头兵”。
其次是彻底解决部分乡镇文化专干缺编问题,高度重视文化人才的引进,不断优化引进文化人才的环境,运用待遇、事业、感情多种形式吸引文化优秀人才,稳定激励部分现有人才。
再次是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文化专干的业务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同时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领头羊”。还有则是各乡镇文化站要转变观念,凭借当地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优势,积极拓展文化产业,达到与当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借以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发展实力。
总之,文化的竞争其实归根到底是文化人才的竞争,优秀文化队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灵魂和支撑,只有在文化人才队伍上形成优势,才能在文化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上产生竞争力,人民才能真正享受到文化的幸福感。
三、阵地要落实,设备要利用。党的十八把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更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还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公益性十分鲜明。因此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作为第一线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乡镇配套中其性质是不容改变的,然而我县少数乡镇由于认识不到位,在实施十一五期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覆盖过程中,既不提供土地,又不具体解决修建中各种矛盾纠纷,致使项目工程迟迟不能落实。
党和国家为了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的中国”。对于迅速扭转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县49个乡镇已经全面落实了乡镇文化站文化信息工程设备配置工作,已配齐的乡镇大部分已经投入使用,发挥其效益。部分地方“文化务虚,可有可无”,“文化难管,抓文化更难产生短期效应”等思想仍然存在。到了非要“文化搭台”,抓面子工程时,有的乡镇领导心中才记起文化这块牌子,只得搞突击,抓短期效应,有关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阵地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建设,创建文化先进县等,只不过是一批痴心于文化工作的人勾勒的“海市蜃楼”。
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室、农家大院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我建议:主要应从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建设着手。一要深化认识,营造氛围。县、乡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为”的误区。二要增加投入,建设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县、乡政府应全力支持并保证和完善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
四、红军文化要挖掘,免费开放要落实。通江县是川陕苏区首府,留下了丰厚的红军遗迹,形成了厚重的红军文化。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党中央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很多人走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零距离接受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熏陶和感染。所以全县上下务必要在县委政府领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建好魅力山水红军城,加大对红色文物管理力度,充分利用红军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挖掘红军文化内涵,扩大通江红色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要结合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陶感染通江儿女。因为这些传统文化充满着智慧,有很多是适合现实生活的。比如:老祖宗讲的“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应该好好挖掘、梳理,利用免费开放丰富全县上下文化生活。
总之,在正视山区基层文化工作发展困难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抓紧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化。作为基层文化组织者和工作者,必须为构建基层和谐文化而不断努力,实现“中国梦”,努力构筑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