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园地 ACTIVITY

试谈巴山民歌的保护与传承—通江县文化馆龙茜

日期:2015-05-29 16:06:47 阅读:596
分享到:

巴山民歌主要由号子、情歌、小调等组成,包括有歌谣、故事、恋语等内容。公开出版的巴山民歌已达3000余首。既有专唱生产劳动为主的劳动歌,也有教诲儿童的儿歌,既有在庭院休闲唱的小调故事歌,也有庄重严肃的祀典仪式歌。秦汉之际,隔山唱歌在巴中已蔚然成风,其中优秀巴山民歌《巴山背二哥》、《十把扇儿》、《薅秧歌》、《抬工号子》、《豆芽葱蒜叶》等至今在民间广为传唱。

民歌既是其它大部分民族民间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也反映了各个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和人情世故全部内容。因而,它总是处在每个历史变革时期的风口浪尖上而首先受到冲击。五、六十年代巴山民歌《十里坪》、《月儿落西下》被视为低俗、淫秽的下流小调,禁止传唱。其实许多民歌而因时光的流逝和艺人的谢世而随之消亡,加上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如港台歌曲、流行歌曲和通俗歌曲等流入,民歌这一古老而传统但却比较单调的演唱形式,自然而然地失去了青年人的亲睐。如今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要他唱几首流行通俗歌曲尚能敷衍,但若要他唱几首民歌,那他根本是唱不出来的,致使民歌出现了后续乏人,面临失传危机。像《三元记》、《鹦歌记》等巴山民歌已经失传了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指引下,通江县文化馆从1981年到1987年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挖掘、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寻访民间艺术绝技传人,共采访1500余名歌手,采录到6200余首歌谣。1988年,《通江民间歌谣资料集成》出版。其中《巴山背二哥》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十里坪》、《月儿落西下》、《豆芽葱蒜叶》等巴山民歌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大笔民族文化财富。但是,我们又清醒的认识到:还有更多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料还静静地躺在档案袋和书柜中难见天日,难与受众会晤。一方面,我们拥有这样一批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而感到高兴和欣慰,而另一方面又为民间艺人的老化和后继乏人而感到担忧。
在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背景下,随着巴中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巴山民歌又面临着一次巨大的碰撞和冲击,是千方百计保护好巴中人引以为荣的民歌,将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最终成为“名歌”而形成一大文化品牌,还是任由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随之绝灭、消亡呢“毋容质疑:那就是要全力以赴,保护好这一民族文艺形式,使之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如何才能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继续寻访民间歌师,深入挖掘、搜集民族民间歌曲,给后人留下民族文化财富和研究创作的素材

  虽然公开出版的巴山民歌已达3000余首。但它还不能包罗巴中民歌的全部,还有大量的优秀民歌散失在乡村的各个角落,还有待我们去搜寻,去采撷。就通江县来说,1988年出版《通江民间歌谣资料集成》由于编选时偏重于文学价值,一些决术歌、历史歌谣、音乐类小调等被遗漏了。因此,进一步挖掘、搜集、挽救民歌,是保护和传承民歌的基本手段之一。只有把搜集到的民歌加以整理,编印成书;把原汁原味的民歌传给下一代,才能使其保存下来,传承下去。

二、重视巴山民歌的保存、民歌手的保护和培训。

近些年来,做音乐采风这项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就导致许许多多偏远地区的巴山民歌由于没有良好的音乐记录而逐渐地消失。更可惜的是,就连老一辈音乐工作者已经整理过的许多民歌资料,也存在着失传的问题。对于优秀的巴山原生态民歌歌手,应视为国宝高薪聘养,让其安心传承巴山原生态民歌。我们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技术媒介对一些濒危的巴山民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抢救和保护,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依托现代化的保存手段是巴山民歌充分实现其艺术价值的最有效的通道。

三、加强对巴山民歌的推广与普及。

在农村基层,可利用民间社团组织和民族文化村等组织,把当地的“歌王”、“歌后”和“民歌篓子”请来,让他把自己胸中的民歌通过演唱的形式传给下一代;乡镇文化中心把镇文艺积极分子组织在一起,邀请有关专家授课,又让这批积极分子再到各自的所在地进行传授,形成一种传承网络。

  此外,初中、小学可适当安排一些课程教唱本地本民族的优秀民歌,传授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让民歌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开花。

  四、尊重和重视少数民间音乐人才,并在搜集、整理、研究、创作上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巴中是一个贫穷的地区,同时也是各种人才匮乏的地区。就我所知,喜欢民族音乐和从事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研究的不多,而从事创作的人更少。在过去的时光里,他们为搜集和保护、传承巴山民歌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今天,他们中的一部分还在民歌这片海洋里探索、追求、拼搏,可以说是无怨无悔。但是他们的努力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得不到部分行政领导理解和支持。他们经过无数次艰苦爬涉、熬更守夜搜集、整理得来民歌、民乐资料因无钱付印今尚是一堆稿纸,不能与更多的受众见面;他们煞费苦心整理,改编的民歌和创作的民族歌曲,由于没有钱来制成音乐伴奏带,只能成为自己“孤芳自赏”的“独唱”。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支持他们的搜集、研究和创作,使他们在民族文化保护工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五、结合旅游业给巴山民歌提供展示平台。

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新秀而蒸蒸日上,旅游业成为市场需求而如火如荼。在旅游开发中,把民族文化融入开发之中,用民歌这一形式来促进和拉动旅游事业,同时也让巴山民歌在旅游中插上翅膀,飞向全国的四面八方,使之得到传播。我们知道,一个好的旅游景点能聚集全国各地的众多人流,而在旅游中听到的看到的,是人最难忘怀的,因此,把巴山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与旅游结合起来是一条最好的途径。

六、大力倡导民歌的研究、改编和创作,构建激励机制

我们不能一味地停留在发掘整理这一过程中。民歌的再创作也是很重要的课题。我们应该做到既要推陈,又要出新。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开始以民间传统音乐为素材,大量写作“民族、古典、流行音乐语言三位一体”的“民歌翻唱”或民乐改编式的作品。这种所谓的“新民乐”,对原生态民族音乐元素的吸收与改造,不失为对民族音乐进行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通江县文化馆馆长李平改编的《豆芽葱蒜叶》2013年9月下旬参加首届四川省民歌大赛,荣获创作奖,演唱优秀奖,10月参加了“心连心”艺术团文艺演出,《豆芽葱蒜叶》这首巴山民歌登上了央视舞台。温家宝总理指出:“民族音乐,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巴山民歌在舞台上演唱,“原汁原味”绝对是乏味的。事实上,流传至今的全国少数民族民歌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大坂城的姑娘》、《茉莉花》等都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整理、改编加工而成的。因此,建议政府采取什么方式,最大限度的提供前期创作资金支持。把巴山民歌保护、传承下去并使之发扬光大,征服观众,使巴山民歌源远流长。

  总之,对于民歌来说,没有有效的保护,就没有传承的基础和本源,没有广泛的传承,保护也将是一潭死水,最终将自生自灭,只有把保护和传承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改编、加工、提炼和创新,才能使这一古老、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获得新生、大放异彩,才能世世代代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