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嘹亮 唱响通江"通江县红色文化活态传承暨2025年红军歌曲(歌谣)培训活动启幕
“群山起伏,可是当年的战马奔腾;林木森森,可是当年的十万红军……”6月26日,通江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传来阵阵悠扬歌声,“红歌嘹亮 唱响通江”通江县红色文化活态传承暨2025年红军歌曲(歌谣)培训活动正式开班,来自全县的乡镇文化站站长(专干)、非遗传承人、音乐教师、民歌爱好者等100余人参加。活动以“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通过红歌传唱、历史宣讲、非遗融合等形式,让川陕苏区的革命记忆在歌声中焕发新生。
红色历史课堂:从史料到精神的深度共鸣
川陕革命根据地(巴中)旧址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薛元勋以《信仰的力量 胜利的保证——川陕苏区党的建设实践探索及启迪》为题展开宣讲,用“革命星火播巴山”“赤化川陕建苏区”“鏖战巴山歼顽敌”三大板块,还原了土地革命时期红四方面军将革命火种从大别山燎原至川陕大地的壮阔历程。他强调,学员需铭记“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优良传统,让红色基因在当代传承中生生不息。
红歌教学现场:技艺与情感的双重赋能
县文化馆馆长易强以《巴山红军魂》《红军留下灯一盏》等经典作品为例,不仅拆解通江红军歌谣的历史背景与情感内核,更从专业角度传授发声技巧与演唱情感表达。现场通过分组练习、小组展示等互动形式,让参与者在实践中感受“曲调优美动听、歌词饱含深情”的红歌魅力。泥溪镇文化站站长张磊感慨:“此类歌谣非常适合群众文化活动,未来要让更多红色元素融入基层文化活动中。”
非遗与红色的碰撞: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县文化馆副馆长曾建飞聚焦“非遗中的红色元素”,指出红军民谣、传统技艺与红色历史的深度联结,如红军布草鞋、红军竹斗笠、红军民谣等,本身就是“活态的革命记忆”。他呼吁非遗传承人以技艺为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创作中。木雕技艺传承人梁兴旺透露,正以《十送红军》为灵感进行主题创作,培训让他对通江红色文化有了更深认知。
活动背景与目标:让红色历史“声”入人心
本次活动由通江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县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县文化馆承办,活动旨在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激活通江“红色基因库”价值。据了解,参与者将在培训中系统学唱10首经典红军歌谣,通过“歌声+历史+非遗”的融合模式,推动红色文化从史料记载走向活态传播,为“一县三地,红色通江”建设注入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