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巴山剪纸”荣获表彰
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巴山剪纸”荣获表彰近日,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巴山剪纸”,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扶贫典型案例”,并为非遗传承人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们为助力脱贫攻坚、建设美好四川所做出的贡献。
详情 -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米仓古道文化空间》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米仓古道文化空间》米仓古道,是穿越米仓山连接陕西汉中与四川北部的道路,以翻越米仓山而得名,亦称米仓道或米仓间道。“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南,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详情 -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蜀绣》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蜀绣》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通江蜀绣是蜀绣重要分支之一,大巴山南麓因为其地理位置,多受川中蜀绣影响,并与当地手绣技法相互交融,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巴山特色的蜀绣分支。通江蜀绣常用独特手法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通江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冉建华从8岁开始就跟随祖母学习蜀绣、刺绣祖传工艺,其精湛的绣技和勤学上进的精神得到蜀绣大师冯桂英赏识,收为徒弟,传授她学习蜀绣、刺绣高端工艺技术。
详情 -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山背二歌》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山背二歌》《巴山背二哥》是随着巴山人从事长途背运生产劳动方式而产生的巴山民歌,在大巴山区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传承人王青松热爱传统优秀文化,钟情于民间歌谣演唱,他以独特的男高音将《巴山背二哥》演绎得韵味深长,极具有地域性,将劳动人民苦中有乐的情趣演绎得淋漓尽致。《巴山背二哥》来源于生活中的背老二,作用于生活中的背老二,它是源于生活的一种艺术,是不可多得的的群众自编自创文化,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是巴人精神文化的体现,是研究巴人历史的依据,是承载巴山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的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详情 -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山梨园民歌》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山梨园民歌》“巴山梨园民歌”是指通江县泥溪乡国家级传统村落梨园坝村的村民的原生态演唱艺术形式。有着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民间基础。她在唱腔、唱法上继承了“巴山民歌”的风格,也具有自己的地域特点。
详情 -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编技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编技艺》《竹编技艺》,历史久远,据考古资料证明始于新石器时代传承至今。近代以来,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由实用器具逐步向艺术品方向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余定涛、李彬夫妇,自幼受祖辈、父辈的熏陶,对竹编有很深的认识,并让竹编技艺与书法、美术有机结合,形成独具魅力的竹编艺术。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