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山茅山歌》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山茅山歌》“巴山茅山歌”与莲花山情歌、布衣族的浪哨歌、纳西族的玉龙山情歌并称为全国四大特色情歌。表现形态大都为男女对唱或一人领唱众人合或众人齐唱。之所以称茅山歌,是因为演唱内容主要为调情表爱,不宜当众演唱,往往在山野林间演唱,故称茅山歌。
详情 -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夯歌》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夯歌》“打夯歌”产生于劳动之中,源于群众的口头语言,灵活多样,声音高亢优美,见人说人,见物说物,随机编唱,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其音乐比较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常有即兴变化,旋律常上扬,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衬词或重复领唱中的片段唱词,音乐较固定,变化少,节奏型强,常使用同一乐汇或同一节奏型的重复进行。
详情 -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豆芽葱蒜叶》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豆芽葱蒜叶》《豆芽葱蒜叶》是通江解放前后唱得最红、影响最广的地方民歌,它是通江民歌的典范和代表,以炽热的情感、生活化的衬词、优美的曲调长时间在劳动人民中传唱。县上常有多次文艺大调演,以嗓音高亢、圆润见长的传承人刘尧江多次在县内各地参加汇演。
详情 -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薅秧歌》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薅秧歌》“薅秧歌”是通江县境内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劳作时唱的一种民间乐曲,历史渊源上无从考证,盛行于晚清时期,在解放后的大集体生产中得到蓬勃发展,传唱至今。“薅秧歌”虽没有通俗音乐的蓬勃生机,也没有流行音乐的时尚震撼,但它以悠扬婉转、灵活多样的独特方式,表达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搏大情怀,寄情怀于山水之间,寓快乐于劳作之中,抑或也是劳动人民除疲劳的别样表达。
详情 -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军夜袭老官庙》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军夜袭老官庙》《红军奇袭老官庙》是1932年冬红军追击歼敌刘湘之溃军至广纳老官庙老街的英雄事迹。这一英雄事迹颂扬至今,文人墨客无不兴此素材写诗做曲。广纳镇火峰村退休老教师赵德俊撰为“四川金钱板”,曾在通江文艺上发表。现广纳镇中老年文艺队又以此谱曲套川剧锣鼓赴“通江首届新农村文艺展演”参赛。荣获“三等奖”。以告诫新一代,勿忘峥嵘岁月,“红军奇袭老官庙”之誉勋,世代簪缨。
详情 -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江民间歌谣》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江民间歌谣》《通江县民间歌谣》共选入1270余首。其中劳动歌151首,时政歌2首,仪式歌90首,情歌610首,生活歌110首,历史传说歌34首,儿歌2首,小调(长山歌、叙事诗)70首,红军歌谣170首。
详情